2018-06-07 11:18:53 大学生村官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导读】华图大学生村官考试网同步农民日报发布:大学生村官时政热点:“组合拳”打出农民致富新天地 更多资讯请关注华图微信公众号。
已经在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李宗永,一开始不愿意搬到山下那个几十公里之外的移民新村去住。
“虽然横梁乡山大沟深,海拔3000多米,地里的收成也只够解决温饱,但心里总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担心搬到川区之后靠什么填饱肚子。”日前,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西靖镇兴民新村社区,正忙着装修新房子的李宗永说。知道难离故土的他不愿意搬,当地干部一面跟他算收入对比账,一面请他去移民新村考察——这里紧临“金色大道”公路,交通方便;新村有幼儿园和小学;除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外,新村还配备了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看到搬入移民新村的乡亲们的生活发生的变化,今年2月,李宗永终于决定下山入住兴民新村。“下山后,在政府扶持下,我养起了羊、盖起了蔬菜大棚,之前担心的收入问题也解决了。”
挪穷窝、拔穷根,让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李宗永只是受惠于武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数以万计的贫困群众之一。近年来,武威市打出生态治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高度统一的易地扶贫搬迁“组合拳”,以富民产业培育和易地搬迁为重点的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武威市市委书记柳鹏说,在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既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稳定脱贫条件的农牧民应搬尽搬,又要统筹搞好移民区小康住宅规划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和迁出地生态恢复,特别要注重后续产业发展,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挪穷窝拔穷根
——深山农牧民下山开启新生活
横梁乡所在的古浪县南部山区,农业基础条件薄弱、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以来,制约群众增收致富的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就业难、增收难问题突出。
其中,有7个乡镇地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矛盾非常突出,是古浪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从根本上破解南部山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难题,我们根据南部山区不同地理条件,按照‘完全干旱山区整乡搬迁,水川河谷区就近收缩’的思路,规划将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无水浇地、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群众搬迁到北部川区,对适宜留居的群众实施收缩居住。”古浪县委书记李万岳说,2012年以来,古浪县先后在黄花滩移民区开工建设12个移民点和绿洲小城镇,预计到今年底,古浪将实现横梁、干城、新堡3个乡镇整乡搬迁,南部山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应搬尽搬。
古浪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县,而在武威市所辖的其余3个县区中,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民勤县、凉州区则是甘肃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在武威,偏远山区特别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的贫困人口,年年扶贫,年年无法脱贫,甚至是越扶越贫。改革30多年来,生活状况改善不大,而且由于过分放牧和耕种,形成恶性循环态势,对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是全市扶贫工作真正的难点和重点。”武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国斌介绍说,为此,武威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古浪黄花滩片、天祝南阳山片、凉州邓马营湖等一批移民搬迁示范基地。先期的移民已经实现了“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预期目标。
从海拔3000多米的天祝县赛什斯乡的土坯房,搬到南阳山片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松山镇德吉新村,如今住在宽敞明亮的新居里,村民陈进武喜笑颜开。为了帮助他建房,政府补助了7.5万元,又帮助他们协调申请5万-20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双业贷款等惠农政策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像他一样的移民群众资金短缺问题。
天祝县委书记张发基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盯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稳定脱贫需要,按照“规划先行、资源整合、产业配套、社区管理”的思路,深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使6万多移民群众彻底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
稳得住能致富——富民产业点燃群众新希望
“‘稳得住、能致富’是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成功的关键。”张发基说,天祝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解决贫困移民群众后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把特色产业项目规划到村,增收产业计划落实到户,切实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
3年前,54岁的苏万禄从天祝县安远镇搬到了德吉新村。在搬迁前,苏万禄一家的生计全靠在旱地里种些青稞、油菜籽和养殖山羊,收入不足1万元。而今,搬到德吉新村的苏万禄,不仅拥有两座食用菌生产大棚,还种植了9亩地的藜麦。“每个食用菌大棚年纯利润在1.5万元以上,藜麦亩均效益约1000元,生产出来的两样农产品都有政府引进的企业搞订单销售,根本不愁卖,我在家干活一年就能挣4万元。”说起搬迁后的生活,苏万禄信心十足,“儿子夫妇俩还到兰州打工赚取务工收入,家里的生活是蒸蒸日上。”
苏万禄所从事的藜麦及食用菌产业,源自天祝县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南阳山优质香菇规模栽培科技示范基地和藜麦种植基地。记者了解到,为了帮助移民群众依靠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天祝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共同致富”的基本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多种经营主体的运行模式,加快培育发展藜麦种植、日光温室、草畜、食用菌等富民产业。在天祝县藜麦种植基地,投资建设该基地的甘肃远达集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按照农村“三变”改革模式,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以德吉、祥瑞、鞍子山等天祝县南阳山移民区为核心,共落实藜麦种植3万亩。下一步,公司将在全面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力争到2020年使当地藜麦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产业发展点燃了移民群众对搬迁后生活的新希望。据介绍,截至2017年底,武威市累计投入农牧民易地搬迁资金约90亿元,主要用于产业发展、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全市贫困户累计发展设施农牧业25.08万亩、林果业21.75万亩,实现了户均两亩棚;移民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较搬迁前增长两倍以上,最高比搬迁前增长了5倍。
保生态建新城——推动生态民生齐发展
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武威市共建成移民安置点108个,世代生活在高寒山区的2.89万户、11.07万人顺利移民搬迁。截至目前,生活在祁连山高海拔贫困山区和生态恶化沙区、干旱区的4.86万人已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
如今,在古浪南部山区,当地启动了新堡乡至定宁镇山区长50公里、宽20公里的生态恢复区建设,逐步对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区退出耕地、宅基地、荒山荒滩,通过封山育林、自然修复,全面恢复迁出区林草植被,提升水源涵养功能,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古浪县副县长赵磊介绍,通过整合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结合“退、封、造、管”各项措施,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林草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30%提高到现在的80%,有效延伸和保护了南部山区森林资源。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强化了移民群众搬出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天祝县移民办主任刘子云告诉记者,移民群众搬迁后,对迁出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了人畜对林草植被的破坏,减轻了生态压力,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保护,增强了水源涵养林区气候调解功能和下游水源的保障功能。
“移民迁出区恢复生态用地72万亩,恢复水源涵养林5.2万亩,减少对草原破坏及影响面积418.8万亩,据观测,2017年植被覆盖度达到42.9%,比2010年提高4.71个百分点。”武威市相关负责人说,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武威对迁出区实行封山禁牧,辅助以造林、种草、散播等措施,生态修复成效明显,水源涵养功能逐步增强。同时,武威立足全市农村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分类试点推进,通过易地搬迁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培育小城镇集群,聚合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先后探索形成了城郊融合型、商贸物流型、工矿依托型、能人带动型、产业支撑型、生态旅游型、劳务拉动型、传统保护型8种小城镇主要发展模式。同时,人口的城镇化集中居住,有效放大了基础设施项目的集约效应、公共服务的组合效应和社会化服务的规模效应。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大幅改善,以武威中心城市或县城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生活圈已经形成,移民群众开始顺利共享教育、医疗、就业、购物等民生优势资源。
(编辑:xuyl)下一篇:没有了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